DCEP基本定位
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叫DCEP,现阶段它主要用于替代实物现金M0,实物现金M0就是纸币和硬币,这种设计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尝试,当前现金在交易中的使用频率渐低,DCEP能以数字化形式更好满足日常交易需求,这显示出货币体系向数字化迈进的趋势,能给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带来新活力。
DCEP可以替代实物现金,它能降低现金印制成本,能降低现金运输成本,能降低现金保管成本。同时,疫情期间,它减少了因现金接触带来的风险。比如在一些超市,消费者用DCEP支付,这种支付方式方便且安全。
潜在功能多样
虽说目前DCEP主要关注对实物现金做数字化替代,不过从长远看,它的潜在功能很广泛。数字货币有可编程性,还有内嵌智能合约的可能,它能在多方面发挥作用。在金融市场里,它可用于自动化金融交易,也可用于结算,能提高交易效率与准确性。
在数据商品领域,传统货币的确权作用不大,其定价作用也不大,DCEP能促进数据商品的生产,还能使数据商品串联流动,比如在一些大数据交易平台,DCEP可依据设定的智能合约实现数据交易的自动结算,从而推动数字贸易的发展。
试点测试情况
2019年9月,央行相关人士称数字货币正在进行“闭环测试”,测试通过模拟一些商业及非政府机构的支付方案开展,该测试能帮助发现问题,还可对系统进行优化,在此期间,众多企业和机构参与其中,它们提供了大量真实交易场景的数据。
在测试进程中,会模拟不同行业的支付交易,以此不断完善DCEP的安全性与稳定性,一些餐饮企业参与到了测试里,这些企业模拟了大量订单支付,通过这种办法来检验系统在高峰交易时的处理能力,目的是确保DCEP在未来大规模使用时能够正常运行。
与电子支付差异
很多人搞不清楚DCEP与银行卡、微信、支付宝等电子支付工具的差别,它们都以电子设备作为载体,区别在于价值转移对银行账户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,电子支付通常要绑定银行账户,而且部分功能需要网络来支撑。
DCEP进行支付不受银行账户限制,即便没有网络也能够支付。在一些网络信号不好的偏远地区,使用DCEP可以顺利完成支付,它有效覆盖了现有电子支付工具存在局限的场景,体现出独特优势。
C端应用现状与挑战
回顾中国数字货币的试点进程,目前试点场景主要集中在C端。不过,它在C端面临着现有电子支付工具的激烈竞争。当下电子支付已被大众广泛接受,用户的使用习惯很难改变,比如说年轻人习惯用微信付款,也习惯用支付宝付款。
与此同时,实物现金的流通量正在降低,DCEP作为其数字化替代物,在C端的市场空间比较有限。例如在城市中,电子支付已十分普及,老百姓习惯运用他们已熟知的支付方式,DCEP在开展推广工作时要克服这些障碍。
B端应用趋势与优势
从长远看,数字货币应用场景向B端延伸是必然会出现的趋势,B端商户和C端用户不同,B端商户更关注资金的流动性,DCEP在收益方面劣势不明显,比如一些零售商,他们需要快速周转资金采购商品,DCEP支付结算效率高,能满足他们的需求。
更重要的是,数字货币具备可编程性,存在内嵌智能合约的可能性,这让它能在B端找到更具竞争力的应用场景。比如在供应链金融领域,DCEP与智能合约相结合,可实现资金的自动化流转,还能进行监管,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。